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事——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
收藏此文 日期: 2020-09-27 責任編輯: 阿奇 閱讀: 84 字號: 小、中、大
要
教育家葉圣陶同樣說過:好習慣養成了,一輩子受用;壞習慣養成了,一輩子吃虧。行為習慣就像長在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孩子們的行動。
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。我國老一輩教育家陳鶴琴曾說:習慣養得好,終生受其益;習慣養不好,終生受其累。
教育家葉圣陶同樣說過:好習慣養成了,一輩子受用;壞習慣養成了,一輩子吃虧。行為習慣就像長在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孩子們的行動。
那么,如何養成好習慣呢?
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
人的很多習慣都來源于平時的生活,走入校園后,生活就發生了變化,要想適應學校的教育環境,快樂學習、健康成長,就要養成這些生活好習慣:
1.早睡早起,作息規律,做到守時、惜時。
2.講秩序,守紀律,有規則意識。
3.講文明,有禮貌,和小伙伴友善相處。
4.愛護自己和他人物品,不損壞公物。
5.不挑食,在校就餐時要有序,珍惜糧食、不浪費。
形成主動的學習習慣
學習是學生最重要的事情,要當一名優秀的小學生,不能光有想法,好的學習習慣才會為你助力:
1.認真、獨立地完成作業和各項學習任務。
2.作業按時完成,不拖沓,及時改錯。
3.認真聽講,積極回答問題,不懂就問。
4.多練字,愛閱讀,樂于探究。
具有必備的安全習慣
不管在哪里,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事情,小朋友們一定要重視,了解安全常識,養成安全習慣:
課間活動時,由于學校里人員密度大,任何時候都不要擁擠,不要湊熱鬧,盡量遠離人多的地方。不在樓道、衛生間和教室里追跑,不在門口、樓梯口停留,不亂動電源、電氣設備和消防器材,不進入其他教室。不要把尺子、鉛筆、木棍等危險物品當做玩具,也不要把橡皮、筆帽、硬幣、螺絲帽等微小的物品放入口鼻,以防意外發生。
上體育課時,要按照老師規定的動作來完成體育活動。運動的時候,如果身體不舒服,一定要及時報告老師,避免情況惡化。
放學時,一定要隨路隊前行,不得提前離隊,待老師允許后才能解散,看見家人后才能離隊。如遇家長未到,一定要留在老師身邊,不和陌生人、不熟悉的人走。如果爸爸媽媽不能準時來接,或者換了接送人員,一定要電話通知老師。
堅持積極的運動習慣
生命在于運動,積極參加體育活動,不僅能鍛煉身體、增強體質、擁有健美的身材,還可以調節緊張情緒、放松身心。
和小伙伴一起參加運動,還可以交到很多朋友,培養團結、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。除了在學校上好體育課、做好課間操,在家里也要堅持鍛煉。平時,受時間和空間限制,可以跳繩、踢毽子、慢跑或快走。周末,可以去踢足球、打乒乓、學游泳、練籃球,選擇一兩樣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深入地去練習。
不管參加什么運動,都要有安全意識,量力而行,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,還要選擇安全的鍛煉場地。
保持有益的衛生習慣
今年,我們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,在每天反復消毒、洗手、戴口罩的日子里,大家都認識到了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。
同學們要做到飯前便后,用“七步洗手”法洗手。不隨地吐痰、吐口水,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口鼻,用過的紙巾丟入垃圾桶后,趕快洗手。要是沒有紙巾,咳嗽、打噴嚏時,用手肘捂住口鼻,事后要仔細清洗手肘。
還要注意保護校園和班級衛生,不能隨手丟垃圾,學會垃圾分類,準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。要有主人翁意識,自覺維護班級衛生,認真履行自己的值日生義務。
作為小學生,要保持儀表整潔,衣服干凈、勤換洗,勤剪指甲,頭發整齊,女孩子不披散著頭發。注意視力健康,少玩、不玩電子游戲,多參加戶外活動。
崇尚光榮的勞動習慣
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“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,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、尊重勞動,懂得勞動最光榮、勞動最崇高、勞動最偉大、勞動最美麗的道理,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、誠實勞動、創造性勞動”。
對于小學生家長而言,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,又應該怎樣處理親子關系?接下來,一起來聽一聽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、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、光明小學原校長劉永勝給家長們的建議。
做好時間管理 讓學習更高效
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學習磨蹭的原因。孩子學習磨蹭往往有深層次的原因。例如,孩子天生性子慢、學習習慣不良、時間管理能力不足、學習環境不夠安靜等,也有的孩子因學習壓力大用磨蹭來逃避。家長要先弄清楚原因,才能對癥下藥,而不要一概認為是孩子不想學習。
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訓練孩子的時間管理技能。對于學習磨蹭,孩子不善于時間管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需要完成的任務,對任務進行分類并排序,教孩子在效率高的時間完成最重要、最緊急的任務。家長也可以買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,找一些訓練時間管理的方法,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訓練。例如,看看孩子是否題目不會做、作文不知道怎么寫、單詞記不住……家長要在學習上給孩子一些方法,甚至要陪伴孩子一起克服學習的困難。如果孩子勝任學習,就不會磨蹭拖拉。
好好說話 不做吼叫型父母
把吼叫變成敘述。當家長看到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,即使很生氣,也請不要大吼大叫,要把讓自己生氣的事情敘述一遍。不要說“你怎么又不寫作業”,而要說“我看你從早晨起床到現在,已經半天過去了,一直沒寫作業”,說話時要語氣平靜,只描述情形,不加評論。這個過程也是讓家長平復憤怒心情的過程。
家長也是有情緒的,對于不良情緒要找到緩解的方式。例如,跑步、散步、聽歌、逛街……當遇到孩子不聽話自己很憤怒的情況時,不妨先深呼吸幾次,冷靜幾十秒,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釋放壞情緒。
數字時代拒絕“假裝陪伴”
親子陪伴要符合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家長的需求。低齡孩子需要的陪伴可能是一起看繪本、吃早餐、睡前講故事、親子小游戲等;小學低中年齡段的孩子可能需要的是一起散步、運動、繪畫、聊電子游戲等;小學高年級或初中孩子可能需要的更多是精神上的陪伴。要提高陪伴質量,就要多和孩子互動,除了語言上的交流,眼神、肢體、情感、精神上的互動也很重要。
盡可能放下手機,陪伴孩子不在于時間長短而在于質量。家長應盡可能放下手機,專注地和孩子一起運動、游戲、閱讀等,哪怕時間短一些。如果實在因為工作需要拿起手機,家長可以和孩子說明情況,或者暫停一下親子活動。
家庭教育投入 為孩子提供發展保障
課外學習要尊重孩子的選擇。在教育投入上,家庭僅僅投入金錢是不夠的,還需要家長在時間上、信心上、方法上給孩子一些支持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課外學習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,家長不要越俎代庖,要與孩子協商,盡可能讓孩子自主選擇興趣發展的方向。
家長要圍繞發展核心素養、培養健康人格的教育目標來安排家庭教育資金的使用。必要的校外學習輔導是需要的,培養孩子的興趣、開拓孩子的視野、鍛煉孩子的能力、為未來教育做準備……這些也是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方面。
聲明:本文來源于海淀教育,由北京幼升小網團隊(微信公眾號ID:bjysxwx)排版編輯,如有侵權,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。